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玉扭丝纹瑗,战国,直径8.3cm,厚0.3cm。清宫旧藏 瑗呈内、外双重环状,环面饰扭丝状纹饰,两环相连之6处,其中3处饰横向的扭丝纹。两环间有细长的透孔相隔,共6处,其中3条透孔中部开圆形小孔,应为穿绳悬挂所备。 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新石器遗址中就已出现内、外双重的环形玉,可见这类玉环源远流长,但在战国玉器中这类器物并不多见,尤其是扭丝纹环形玉多为单层,所以此双重玉瑗更显珍贵。
玉镂雕龙形佩,战国,长21.4cm,宽10.9cm,厚0.9cm 玉料呈青色,有深浅不同的灰白和褐色沁斑。佩体片状,龙形,两面镂雕相同纹饰。龙张口回首,龙身满饰谷纹,尾上雕一大鸟,龙头内外侧及尾部又各凸雕一小鸟。于龙身中部有一圆形钻孔。 此器1977年于安徽长丰县杨公乡战国墓出土,墓为战国晚期的楚墓群,距楚国都城寿春仅20公里。同此形制的玉佩,该墓共出土两件,出土时分别置于人体盆骨的左右,...
玉勾云纹灯,战国,高12.8cm,盘径10.2cm,足径5.9cm 灯白玉质,有赭色沁。灯盘中心凸雕一五瓣团花为灯芯座。盘外壁和灯柱上部饰勾云纹,内壁及灯柱下部饰勾连云纹,底座饰柿蒂纹。 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新形势,社会环境和人文氛围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变,玉雕作品的风格也为之一新,新颖的造型和先进的工艺成为创作的主流,开创了玉雕史上新的艺术流派。本器的座、柱、盘分别由三块玉雕成,嵌粘密...
玉龙纹璜,春秋晚期,长9.3cm,璜面最宽6.3cm,厚0.3cm 此玉璜为新疆和田青玉制,表面有因埋藏而产生的色变,局部呈黄褐色。体扁平,扇面形,弧度超过半圆,此形制在春秋时期的玉璜中非常少见。璜两面满饰隐起的勾云纹,纹饰密集,局部组成侧面的兽面形。璜两端为侧面龙首形,边缘沿龙首之形呈凸凹变化。 璜类玉器产生于新石器时代,用作礼器与佩玉。西周时期盛行以璜作杂佩,一套佩玉中出现多重玉璜,自...
玉饰纹卧虎,春秋中期,长7.7cm,宽2.2cm,厚0.3cm。清宫旧藏 玉虎用青白色玉料,片状,有因埋藏而产生的褐色色变。虎伏状,整体呈“弓”字形,头部刻画精细,张口,上唇上卷与鼻相连,前后足皆呈卧状,尾大而上卷,虎身饰“人”字形阴线虎皮纹,四肢饰勾云纹。 在春秋及战国早期墓葬中曾多次发现玉虎,其往往被成双使用,可能具有合符的功用。春秋时期...
玉虺龙纹冲牙,春秋,长7.4cm,端宽1.5cm,厚0.3cm 玉冲牙为新疆和田玉制,青白色,局部有褐色沁斑。器片状,形似弧形长牙,上端宽而方,下端略尖,中上部有孔,可穿绳悬挂。冲牙表面饰阴线刻出的花纹,线条呈方折状,图案中隐有多个虺龙纹。此种方折的阴线纹图案在陕西地区发现的一些春秋时期的玉器上也可见到,据此推测这件玉冲牙为春秋时期我国西部地区的作品。 此件作品造型简练而凝重,代表了春秋时...
玉龙凤纹柄形器,西周,长17.1cm,宽3.7cm,厚0.7cm 器青玉质地,绿色,半透明,局部有少量的土沁斑,器体为长片状。两面雕刻,纹饰相同。上部由两凤纹对称构图,尾下垂,回卷成勾状,在相对的两喙及身尾之间镂空大小两个桃型孔,一上一下,可穿系。中部是一昂首挺立的高冠长尾凤,圆眼,尖勾喙,单足利爪踏在下部一夔龙头顶之上,夔龙身曲屈,臣字眼,眼角线拉长且有勾,下端出一短榫,作扦插用。 玉制...
玉兽首饰件,商,长4.5cm,宽2.6cm,厚1.5cm。清宫旧藏 此饰件呈梯形,上部凸雕兽首,大耳,环眼,嘴部向内勾卷,似鸟喙,兽首旁有阴线雕出的鹰翅及爪。饰件中部隆起似瓦面,下部似柄,有二道凸起的弦纹,底边略宽,呈多棱状。 与此玉饰件类似的一件作品出土于山东滕县前掌大遗址,但凸雕的兽首已失。此件玉兽首饰件是目前发现的同类器中最完整的一件,且发现得较早,对研究此类玉饰的图案内容、使用方式...
玉兽面纹韘,商,高3.2cm,直径2.8cm 韘有黄褐色沁,圆筒形,上口斜,下口平。正面凸雕饕餮纹,鼻两侧各有一穿孔,背面近下口处有一凹槽。 《说文》曰“韘,射也”,说明此器为骑射之具。穿孔可用来系绳,缚于腕部,用时套于拇指上,张弓时,将弓弦嵌入背面的深槽,以防勒伤拇指。韘初见于商代,流行于战国至西汉,但到后期原先的功用逐渐弱化,其演变为一种装饰品。
玉蝉形出牙环,商,外径10.5cm,孔径3.3cm,厚0.4cm 环玉质较杂,大体为白色。圆片状,肉、好等径。外沿有三个顺时针方向且等距的蝉形出廓雕。此环造型朴拙,刀法简练,俗称璇玑式环。
玉弦纹环,商,外径12.1cm,孔径6.7cm,厚1.4cm 环因受沁蚀成鸡骨白色,圆形,中心有一圆孔,两面各饰相同的弦纹3圈,近孔处有一圈环形凸脊。 这类器物最早见于新石器时期,至商代仍有延续。以前曾被定名为乳环,推断其为女性乳房饰物。近年根据考古发掘,始知它是戴在手腕上的饰物。
玉龙形勒,商,高2.3cm,长6.5cm,宽2.5cm 勒上玉下(音勒)以青玉制,有白色沁,圆筒形,两端粗细不等。器表饰龙纹,其龙纹特点是“臣”字眼,并饰有重环纹、鳞纹等。 商代的玉龙,由龙眼的变化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的龙眼为方形或菱形,中、晚期为“臣”字形。重环纹和鳞纹直至西周中晚期才出现在青铜器上,因此本器上的这两种纹饰对于玉器...
玉璜,高5.2cm,长10.6cm,厚0.3cm。新石器时代崧泽文化 璜玉料材质较好,黄褐色,较薄。近似半圆形,直弦,中部下凹,两侧各有一孔,底部两角略向外伸。璜的一面有弧形凹槽,是对玉料开片时留下的切割痕,这类切割痕在新石器时代玉器上时有出现,从痕迹上可以看出,玉器加工中采用的是线切割的剖料方法。玉片厚度约0.3cm,表明当时玉料开片技术已达到一定的水平。作品呈不规则的半圆形,两角外伸,说...
玉人兽复合佩,高8.2cm,宽4cm,厚0.6cm佩玉料呈青色,局部有白色斑,片状,镂雕人兽复合图案。佩上部为人首,较大,头部饰一周绳索纹并饰双鸟形冠,长发后披,于两耳侧外卷,耳下有佩环。佩下部为兽首,短而宽,呈横向的条状,兽嘴略宽,眼为孔洞形。佩中部为镂雕的人身与兽身,相互交错,不易分别。 此佩为传世文物,原出土地点已不清楚,学者们对其制造年代也有过多种推测。从人物头部特点看,应属新石器时代,...
玉三孔铲,长27cm,宽16cm,厚0.8cm。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铲为梯形,青黄色玉料,有较重的赭色斑。片状,宽端有刃,刃自两面磨出,窄端中部有一孔,旁有二孔。铲的表面光滑,造型规整,边线平直,表现出较好的加工技术。 据山东大学刘敦愿教授介绍,20世纪30年代,山东省日照县两城镇的中医刘述祊先生得到了同埋一坑的5件玉器,三孔铲即其中的一件,于1957年入藏故宫博物院。 此玉铲制造精致,无砍砸使...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